9月20日,美国论文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宣布,他们通过查重软件发现了一起中国论文造假事件,并且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是一起由论文造假公司和“掠夺性”SCI杂志默契合作的针对中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事件。
接到匿名举报后,Plagiarism Watch利用查重软件系统iPlagiarism(艾普蕾)检测发现多篇相似论文,进一步人工排查发现,最为相似的6篇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图表和完全一致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且作者竟然全部是来自中国。
顺藤摸瓜,他们发现这些文章作者的email均是163信箱,并且命名方式整齐划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相互抄袭的文章竟然还发表在同一杂志的同一期上。
Plagiarism Watch据此推论:该杂志是“掠夺性”杂志(国际学术出版界对那些旨在敛财的期刊的称呼),并且与第三方论文代写公司狼狈为奸,一个赚了论文代写费,一个赚了版面费。
据最早在科学网博客上介绍此次事件的重庆医科大学特聘研究员谭新杰介绍,此次被曝光的巴西杂志《基因学和分子研究》影响因子只有0.764,但2015年中国论文的发表比例高达78.1%,且和前几年相比比例年年升高。
不过,这些论文中有多少造假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多位学者表示,希望编辑部利用查重软件进行调查。
此次曝光的几篇论文作者全部来自医院和医学院并非偶然。“医学是我国学术不端发生的重灾区。”一位医学院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
“大夫的收入和独立的管床权、处方权直接相关,必然要晋升职称,治病救人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科研水平是重要考核点。”一位匿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连许多二甲医院的主治医师也来做科研,有必要这么多人做科研吗?但没办法,想往上爬就必须走这条路。”
除了期刊,中国学者还在养活这条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要求作者使用专业公司进行论文润色。
虽然学术圈不乏正规的论文润色公司,但任胜利指出,随着论文代写公司的壮大,造假正在从“严重”向“猖狂”发展。
谭新杰也认为,如何让评价体系更为合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管理课题。“从根源上杜绝作假很难,类似于法律再严也无法阻止犯罪。”他建议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遏制学术不端,比如广泛采用可信赖的英文论文抄袭检测软件系统。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