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朋友圈里被一则新闻刷屏了:北京一女子本打算在银行存款10万元,但在营业网点却被说服购买了保险产品,本以为5年到期,欲取出本金,却不想发现合同期竟长达104年。记者调查发现,存款变买保险的经历,在南京也屡见不鲜,业内专家提醒,市民在签署相关协议前务必了解清楚合同条款。
2011年6月,北京的刘女士拿着10万元去家附近的银行存钱,到了银行之后,工作人员向其介绍了一款保险产品,称此款保险产品收益要比银行存款高,同时,工作人员表示,每年只需交2万元,连续交5年后即可取出本金及收益。
然而,截至2015年6月,刘女士连续缴费5年共计10万元后,打算取出本金,却被告知要再等5年方可取出。今年9月17日,其再次与保险公司沟通,得到的解释是,若刘女士坚持要取回本金,则其行为属于退保,只能按当前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退款拿到9.8万元,无法全额退款,损失2000元。更令她惊讶的是,其本以为只有5年的保险产品,实际产品合同期竟长达104年,2011年6月8日生效,至2115年6月7日为合同期满日。
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刘女士购买的是终身险种,此种终生返利的保险产品,其价值都是中长期方可体现,提前退保损失较大,同时,他表示,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交费五年只是意味着交满五年即可保到合约规定期限,但并不是说五年期满后可以取出本金,分红险要看现金价值及分红之和是否够本,具体可以估算一下回本年限,到时再根据家庭的需要决定如何处置。
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使是终身险,消费者也有提前退保的权利,但怎样退保划算,则需要考虑清楚。而对于104年的合同期限,其表示虽看似吓人,但如双方意愿一致,并无不可。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根据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公布的最新一期全国保险消费投诉情况通报显示,7月全月,全国人身险涉及保险公司合同纠纷类的投诉中,销售纠纷424件,占合同纠纷投诉总量的39.30%; 在人身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销售违规132件,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0.98%,主要反映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隐瞒保险期限及退保损失等。
业内专家提醒,在投保时,消费者应看清合同条款,多问、多看,关于收益问题则需谨慎,相关口头承诺内容以合同承诺为准,保留一切书面证据以便维护自己权益。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