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二道甸子镇中心小学教师梁淑华是大山的女儿,她对大山里的村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她的骨子里蕴藏着对山村百姓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的感激。30年,梁淑华坚守在偏远山村这块贫瘠的土地,默默地践履着自己的承诺:无私奉献,不误人子弟,山村教育是她职业生涯的主旋律。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管理、修补
梁淑华,一直担负一、二年级复式班的课和学前班的教学工作。这个教学点只有她一个人,既是教学点的负责人,又是班主任,还承担着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和德育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村校沟通等一系列的工作。
30年来,梁淑华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管理、修补。每一个破烂的教室都被她们打扫得一尘不染,她利用中午或下班时间用小推车推沙子垫操场,捡砖头铺甬路,去附近的山上捡木棍,在校园的周围圈上木栅栏。还用捡废品卖的钱,买桌布,饮水机。
多年来梁淑华和孩子们一直到600米以外的村庄提水吃。2011年,她用自己节省下的1000元钱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学生来自周边四个屯,山路崎岖难走,每天她和孩子一同出入。孩子们的书包、饭盒都由她拿着,雪天或春季冰雪开化,难走的路段她就会一个一个地把孩子背过去,有了她的相伴,家长都放心。
寻找复式教学最佳契合点进行学科搭配模式
工作中,梁淑华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潜心钻研教材,不断寻找复式教学的最佳契合点进行学科搭配模式,巧妙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从乐学到会学,她的学生参加各科知识竞赛成绩总是居于全镇之首。她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图书,为困难的孩子们添置衣物,给孤寡老人买药、送生活用品。
梁淑华还是十里八村人人皆知的孝顺儿媳,2001年梁老师的丈夫意外离世,她只身一人奉养年迈的公婆,供儿子读书。公公在儿子离世后不久就一病卧床不起,三年后老人带着悲伤和牵挂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婆婆和年幼的孩子。
十几年过去了,梁淑华家里家外默默地付出着,她是村里人的楷模。梁淑华的辛勤努力得到了认可,2008年她被评为桦甸市首届道德模范,2010年被评为桦甸市“十杰”班主任,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2012年5月20日在她们教学点举办了桦甸市村级小学教学管理暨师德现场会,同年10月她又被评为“江城百名好教师”,2013年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记者 刘晓宇报道
链接·一个学生眼中的老师
“你们都是蒲公英”
老师,这两个字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温暖的词语。我还记得自己是怎样躲在宿舍的阳台上第一次给老师打电话介绍自己,也记得第一次忐忑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要做他的学生。而我更清楚记得的是毕业的时候,老师那个关于蒲公英的比喻又是怎样让我们都心碎……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太少了,作为一个懒惰的学生,老师留给我的好多知识和忠告都是在毕业之后才慢慢浮现出来。
我的老师,一个男人,一个东北汉子,外表斯文,内心刚毅,讲台上神采飞扬,私底下内敛少语,偶有交谈,字字珠玑。老师于我们而言,是偶像,是长辈,印象里老师没有生过气,但微微蹙眉,已经让大家深感惶恐,真正的不怒自威,这是知识的权威和人格的魅力。老师和师母都是善良的人,逢年过节带学生回家改善生活,离开时还给我们带上回去的宵夜。找工作时,每次试讲之前都要给老师打电话,不是期待得到什么额外的帮助,只是听一听老师的声音才觉得安心。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的毕业论文只能靠电话和邮件跟老师交流。初稿提交给老师后,不久老师发来电子邮件,打开以后,差点流下眼泪。全篇论文几万字,老师从头至尾全篇修改,从结构到标点符号,需要修改的部分全部用红色字体标记出来。一想到身兼数职的老师还要专门腾出时间修改我的文章,这情形让我自惭形秽。再后来,就是谁也不愿意面对的情形:我们毕业了……
离开老师一年了。这一年,太多的冲击让我不得不成熟起来,我的眼睛因为看到了太多的伤感和别离也不再有以前的清澈了。曾经想过很多次要回去探望老师,终究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束缚了手脚,行程一误再误。有时也想起自己跟老师说过的话:“我不愿一直做您羽翼下的孩童,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让您骄傲的学生。”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但那时的信心和勇气早已被现实荡涤得支离破碎。我不敢说我是孙门弟子,我甚至不敢提我跟您学习的那几年。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不配……
我想念老师,就像一切浪子的归思,无论什么时候,总觉得您是可以提供学生光和热的源泉,让我能直面内心的痛苦,让我能再次获取前进的力量。
那时跟老师说的话,除了那自信的上半句,还有颓废的下半句:“如果不能让您骄傲,也绝不成为您的负累,我会离得远远的,直到我能有资本地再次站在您面前。”
那飘落在天边的小小蒲公英,努力而辛苦地生长着,而且非常非常想念您。/康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