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赛以来迟迟找不到最佳状态的中国女排昨日奇迹般地大爆发。在郎平的率领下,她们3:2逆袭卫冕冠军、东道主巴西队,晋级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
半决赛中,她们将迎战曾在小组赛首战击败自己的荷兰队。
带球队找回女排精神
为了这场比赛,中国女排可以说赌上了全部家底。队内几位老将一直有伤在身,魏秋月小组赛第一场就拉伤了小腿,一直没有首发。主教练郎平说:“今天的比赛太关键,我需要一些有经验的队员,我们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场比赛打,已经没什么再顾忌的了。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就会留下遗憾。”
正是这种背水一战、不留遗憾的想法激发出了中国女排强大的凝聚力,这也是中国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1981年,中国女排姑娘们在主教练袁伟民的率领下,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第一次在日本夺取了世界杯冠军,开创了五连冠的伟业。中国女排表现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引领时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中国女排从此成了“拼搏”的象征,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郎平在赛后说:“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我不希望赢了这一场球就把女排精神抬得很高,如果今天比赛输了,我的队员们也是非常努力的。”
做好失败的准备
2013年4月,郎平临危受命接手女排,她知道这是一个并不讨喜的位置,但她决心闯一闯。
郎平的神奇就在于她的勇气。为了打造一支可以冲击世界冠军的球队,她毅然选择对球队进行大换血,“既然选择了执教中国女排,那么我就定下目标,做好哪怕失败的准备。”
敢于发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郎平在平时训练中,一再和队员们灌输的思想。这也与她当年的经历有关。
1978年,曼谷亚运会,刚刚入队不久的郎平便顶替主攻手杨希的位置。于是,18岁生日那天,郎平首次亮相亚运会出战韩国队,但在面对日本队时,她却因不断失误被替换下场。
“既然启用新人,花点学费值得。”这是当年袁伟民的座右铭,如今同样也融入了郎平的执教理念中,‘起伏’是正常,但培养好年轻球员更重要。
是教练也是母亲
相比当年第一次执教中国女排时的严厉不同,现在的郎平懂得和这些孩子“迂回作战”,“现在会更有耐心,那会比较冲,现在考虑的问题更成熟、更多一点。”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在场下,她更是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的队员有自己个性,也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蛋白粉,包春节红包。但如果自己晚上饿了,郎指导自己吃的是方便面。但除了排球外,她和球队中的那些女儿们聊天闲扯并不多。“其实要说没有代沟是不可能的。场下她们会聊网购、游戏和电视剧,我不了解、也不能阻止,但要尽量去理解。”
对工作保持饥饿感
对年轻的球队而言,最怕的就是被压力压倒。郎平的选择很简单,一切尽可能由自己去扛。上届世锦赛因为裁判不公输给东道主意大利队后,郎平在洗手间偷偷落泪。她选择承担所有输球的压力,把空间留给年轻的队员。事后,郎导只是开玩笑说眼泪可以调节情绪。其实谁都知道,她一直等待着快乐的眼泪,“很多时候,我并不喜欢流泪,但我一直说,自己喜欢和这些队员一起为实现目标流下快乐的泪水。”
郎平是排球联赛中最忙碌的人,她曾经在短短三天内连飞3个城市,只为了观察队员的状态。平日里,她还要搜集队员、对手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和康复理疗专家交流队员的治疗恢复方法。平时为了防止队员意外受伤,郎平还会提前去勘验每个训练场馆的地胶是否存在隐患。训练、比赛、开会、备战,郎平的时间都是跟着排球走,“大赛期间,一天能睡四五个小时都不错了,但也习惯了。”
郎平的工作热情连助理教练安家杰感叹,“她对工作有一种饥饿感,投入起来连队员们都感到惊讶‘郎导忙起来像是30岁’。”/记者 孙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