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省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收参途中遇抗联 他捐出4车人参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6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徐文山只身一人闯关东,传承“老把头精神”在人参行业站稳脚跟
“九一八”事变后,战火搅乱了他的生意,抗日烽火的燃烧给了他期盼
目睹抗联战士的艰苦,他也想为抗日出份力——


收参途中遇抗联 他捐出4车人参

 

山东到通化,旱路漫漫,水路茫茫,然而,无论是漫漫旱路还是茫茫水路,路上都不断有行人。明末以来,闯关东来通化的行人中不乏是沿着一条心路的指引而行,他们是尊崇、爱戴孙良这尊长白山山神的同乡,在他们心里,孙良是山东人的使者和楷模,他以自己的辛劳付出为后人踩踏出一条放山采参的路。在他百年之后,仍然有络绎不绝的山东老乡慕名来投奔采参老把头及其老采参人,通化的徐文山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为活命/ 只身一人闯关东

1906年出生在山东胶南县笸箩村的徐文山,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五个,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自幼就能够为父母分忧,十五六岁时,正赶上家乡闹灾荒,庄稼歉收严重,老百姓难以生存,为活命,倔强的徐文山只身一人闯关东,从老家扑奔在东边道采人参的伯父来了。

他一路乞讨着来到了通化,一心扑奔伯父,却不料伯父已经离开通化去向不明了。徐文山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他千里迢迢投奔的伯父不知去向了,他一个只有十多岁的孩子该怎么办?他是奔人参来的,可他对人参一无所知,谁能带他这个孩子进山呢?

都说黑土地只要撒下种子就能打出粮食,可他没有土地。总不能靠乞讨活一辈子吧?他在投亲无靠,借贷无门的情况下,只好给人家当“半拉子”。苦干了两年以后,徐文山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不甘给人扛活的性格,驱使他想干点自己的事业,因为他想养家,他惦记着爹娘。干什么呢?两年的关东生活,他知道做买卖赚钱,可他一个穷小子,哪有本钱啊?

他心里明白,万事开头难,不如先小打小闹地干个小买卖。于是他凭忠厚老实为人,从朋友手中借了点钱,加上自己的工钱,他置办了一个货郎担子,干上了卖针头线脑的货郎。走街串巷,挑担卖货,他一干就是两年。风里雨里,辛苦不说,他凭着诚信经商,获得了点儿蝇头小利,还清了借朋友的钱。他掂量着手里的余钱心胸大了,撂下货郎担子,跑起了买卖,而且还干出了国界。

/有心人/ 做工中学到人参加工技术

那时,为赚钱徐文山经常从通化途经集安去朝鲜倒卖生活用品,有时肩挑两筐胶鞋徒步到朝鲜,卖掉胶鞋再从朝鲜带回布匹倒卖。几趟买卖跑下来,徐文山有了惊天的发现,他看到了集安人参种植产业,原来人参不光是野生的,还可以种植呢!为人参闯关东的徐文山终于和人参结缘了。

徐文山看好了人参行当,他放下了跑朝鲜的买卖,来到一户王姓经销人参的商家做工。聪明伶俐的徐文山凭着肯吃苦和勤劳赢得了东家的赏识,很快他被东家从干粗活那些人中挑出,被安排干加工人参的技术活儿,这回,他有幸摆弄起了人参。徐文山在做工中学到了人参加工技术,细心的他留意着大家怎样收参把关、工友怎样刷洗人参、东家自制红参、糖参时的技法和配方比例以及包装人参的学问。学艺加偷艺,徐文山在东家这里干了几年以后,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人参加工技术,他离开东家自己走上了产销一条龙的行商之路。

/讲诚信/ 在人参行业站稳脚跟

徐文山在与参农结识交往中总结了这些人身上的“老把头精神”:忠厚守信、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同心同德共同收获。徐文山把“老把头精神”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经商中他结交了好多种植人参的朋友,与友交往中,他的仗义、坦诚赢得了朋友们的信任,大家都知道徐文山为人讲诚信,所以到了收参的时候,徐文山手里有钱没钱都能拿到货。

人参多了,买卖也就大了,徐文山在通化现在集贸中心那个地方盖了三间家人居住的正房,又盖了三间人参加工用的厢房。当年徐文山还在距离自己家不到千米的现在利民药店那个地方开了一间名为“永呈祥”的门市。

徐文山经营人参以行商为主,当年参农们放心地把参送到他这里,他加工之后,带到河北、天津、北京、上海等药材市场去销售。徐文山在行商路上风险独担,为人仗义,因为他的为人,他有了人脉,有了朋友的支持,才使得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徐文山赚到钱了,他把钱投入到生产中,他在集安横路租了一块参地,开始种植人参。

/打鬼子/ 捐给抗联4车人参

就在徐文山买卖红火之时,战火搅乱了他的生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侵入东北各地,通化也随处可见杀人不眨眼的鬼子兵。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举起抗日的大旗,组织起抗日队伍。

1933年杨靖宇率抗日联军来到通化安营扎寨,在哈泥河上游建立了河里根据地。抗日烽火的燃烧,给了通化人期盼,百姓盼望着过太平的日子。

抗日战争期间,徐文山算得上有钱人,他虽然没有上战场打鬼子,但是,他也为抗日出过力,做出过贡献。1938年过完中秋节以后,徐文山去集安收参,他带着4马车人参回通化走到青沟子时遇到了抗联在那里打仗,为保护他们的安全,抗联战士把徐文山他们请到了相对安全的司令部。他们一行人和货都被带到了山里。到了吃饭的时辰,徐文山看到身边那些兵吃的都是见不到米粒的野菜粥,他看没让他吃,以为是人家不给他饭吃了。没想到不一会儿有人给他端来了小米饭,他吃了一口没有咽下去而是吐了,因为饭里的沙子让人根本就合不上牙。

送饭的士兵很气愤地说:“你没看着我们吃的啥呀?这是杨司令嘱咐招待你的,有沙子你喝水往下顺呗,我们都好长时间没吃上饭了。”士兵的话,让徐文山震惊,他没想到赫赫有名的杨靖宇能够安排人招待他,这一碗饭,徐文山是用水顺下去的。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感,都是中国人,抗联的人在这里这么艰苦还在打鬼子,我也是中国人,也该为抗日出份力才是。

饭后,徐文山见到了杨靖宇将军。当杨靖宇将军提出征用他的人参时,徐文山二话没说就答应把4车人参都给抗联了。因为他目睹了抗联的艰苦,自己也是热血男儿,应该为抗日出点儿力。

卸完车,杨司令与徐文山告别,并嘱咐下属:“好好待老乡,一定要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徐文山拿着抗联写给他的征用4车人参用作抗日的字据离开了抗联司令部。

徐文山自从去过抗联以后,无数次地给家人讲诉抗联的艰苦,讲打鬼子的不容易,他从心里敬仰杨靖宇将军。

/再出力/ 解放战争时又捐4车红参

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短暂的平静之后,东北大地上又响起了隆隆炮声,解放战争打响。完全依靠人民支援的东北民主联军和抗联部队一样赢得民心,接受过共产党教育的老百姓像当年支持抗联一样支持东北民主联军。

商人徐文山在通化解放初期,又给东北民主联军通化司令部送去了4马车加工好的红参,司令部给徐文山留下了和抗联给他的一样的征用字据,字据上都注明通化解放后可凭字据到人民政府索取出售红参款。徐文山没有和政府结算两次共8车人参的账目,这8车人参是徐文山一生的欣慰,他虽然不知道这些人参在战火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他认为自己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贡献了力量。

/承父业/

儿子继续做人参生意

解放以后,徐文山老人参加了公私合营,他那些种植人参的朋友都加入了互助组。随着社会的发展,徐文山一直在跟人参打交道,他先后在供销社做采购员和销售工作,81岁时离世。

徐德志自幼从父亲那里听到老把头孙良的故事,他从事人参行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徐德志在母亲赵秀英的指导下学会了人参加工技术。徐德志坚持秉承孙良精神,诚实为人,诚信经商,收参坚持要传统种植的,加工遵从母亲教授的工艺制作,他延承父亲的人脉,凭真传手工艺制作的红参、糖参一直畅销。

摆弄了大半辈子人参的91岁老人赵秀英说:“做人参得凭良心,加工人参不能只顾赚钱弄虚作假。”徐氏父子虽然都没有见过老把头孙良,但是,他们在传承孙良“老把头精神”中在人参行业站稳了脚跟,发展了事业。(记者 王耀辉 报道)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