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4月13日,国网白城供电公司组织召开“机井通电”工程专题推进会议,汇总四县一区调研的具体数据,进一步研讨“机井通电”工程推进方案。
目前,白城市田间中低压电网总体仍然比较落后,规模较小,10千伏配电线路、低压线路只覆盖了乡镇和村屯,不能满足“柴改电”和新增农田灌溉井的用电需求,急需加快建设坚强稳定的田间电网满足机井通电需求。
电通田间破解连旱困局
白城市十年九旱,旱情主要发生于春季,其次为伏旱和秋旱,旱情发生频次为100%,其中极干旱年占32.5%,重干旱年占52.5%,轻干旱年占15%。多年平均受灾面积486万亩,成灾面积198万亩,占全省成灾面积的55%以上。白城市又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33万亩,良田待需充足的水源才能保障收成,加快电网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白城调查队百户调查统计,使用电力灌溉1次平均费用为193元/公顷,耗用时间6-16小时/公顷。使用柴油机浇灌1次平均费用为422元/公顷,耗用时间12-30小时/公顷。对比之下,农民“打井上电”和“柴改电”的积极性很高,“机井上电”的心情特别迫切。
据悉,目前,国家已经对吉林省下达机井通电投资计划,白城、松原、四平三市在列,其中白城是重点地区。该公司今明两年预计在电网中低压项目建设中投资28.22亿元,预计增通电机井56217眼,将有效缓解白城地区旱情影响作物生长情况,进而提高农民收益。
电网稳定助力脱贫增收
早在2013年8月,吉林省即确定了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乡凤城村作为“柴改电”试点村。电机井取代了原有的柴油动力,经济效益也随之翻倍提升。
凤城村的经济账是这么算的:以大田玉米为例,在较干旱年份,由柴油机井改为电机井灌溉,每公顷可增加玉米产量1000公斤左右,试点村共有耕地655公顷,全村共可增产65.5万公斤。按每公斤玉米2元钱计算,全村共可增收131万元。加上“柴改电”灌溉节省下来的102万元,“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可提高2590元。村民赫荣凯介绍,相比柴油来说,电机井不但操作方便,而且比起用柴油,每年还能给家里省下4000多元钱。赫荣凯说,柴改电过程中,他投入了一万多元钱,3年就能收回投资。
在凤城村田间电网建设期间,国网白城供电公司在工程预算中免掉了工程设计费、招投标费、监理费、电力安装费。积极申请上级公司投资143万元,架设10千伏线路7.13千米,立杆107根,安装变压器17台套。
清洁能源引领减负节能
根据调查队抽样调查分析,经过对柴油机井灌溉调研得知,使用柴油机井灌地,平均每亩地年所需费用在112.5元左右。而用电机井灌地,按一次售电单价0.46元/ 千瓦时,每亩地年所需费用约需为51.5元,仅为柴油机井灌地成本的45%。两种灌地形式做比较,每年每亩地可节省费用平均为61元钱。按井井通电到户,灌溉全市常年播种的500万亩玉米计算,农民全年减少支出3.05亿元。
在国家强化清洁能源使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国网白城供电公司加快推进“机井通电”工程规划实施。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大“机井通电”工程的协调力度,优先落实建设条件,扫清项目推进障碍。(勾丽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