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曾经击败过欧洲围棋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开始挑战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10日,在围棋人机大战第二场比赛中,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总比分以2:0领先。“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许多人可能会问,除了下棋之外,人工智能还会做些什么?事实上,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做很多事,比如说话、开车,不久之后还可能像人一样参加高考。还有专家认为,它在未来甚至有可能从科学走入哲学!
今天可以做到的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巴特·塞尔曼对新华社记者说。此次围棋人机大战受到举世关注就是明证。棋类具有初始条件固定、规则边界清晰的特点,是人工智能凭借远超人类的计算能力大展身手的舞台。“深蓝”在1997年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阿尔法围棋”在与围棋顶级棋手李世石的大战中获首轮胜利,都说明人工智能下棋已经比人类更强。
在知识检索领域,人工智能也已胜过人类。2011年,IBM公司的人工智能“沃森”在美国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两位人类冠军。这说明电脑在海量数据存储和快速检索能力方面的强大。在另一些规则相对清晰的领域,人工智能也在接近人类的水平。比如说话,相信许多人已经试过苹果手机上的Siri和微软的“小冰”,只要你发音比较标准,它们基本上都能“听清”你的话语并字正腔圆地回答。再比如开车,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车已然在一些地方能够上路,因为事实证明它们可以很好地遵守交通规则、根据不同的交通状况自主行驶。
上面的重点都是在软件,还有一些人工智能则致力于“软硬结合”,模仿人类的肢体动作。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今年年初刚刚展示了最新的人形机器人,它们有与人相似的躯干和四肢,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行走,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还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比如自己开门和搬箱子。
明天可能实现的
目前,人工智能在一些需要模糊识别的领域还面临困难。比如辨识人脸,从五官差异上分辨不同人对我们来说不算个事儿,但电脑就感觉很困难。人们可能还记得去年微软推出的一项人脸识别应用“How-old”,它屡屡在年龄上误判、在图片中没人的地方找出“幽灵脸”,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
不过这方面正在取得进展,脸书公司的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田渊栋对新华社记者说,脸书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做得比较好,“比如说拍张照片,然后就知道谁是谁”。正在研发的一个方向是可以问电脑各种问题,比如照片在哪拍的、里面有几个人、都在干什么等,系统都将能做出回答。
中国研究人员也在致力做出更复杂的人工智能,检验方式颇具中国特色——高考。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透露,他们正在研发“类人答题机器人”,目标是在3到5年之内让机器参加高考能考上“一本”。高考涉及学科多,除了客观题外还有大量的主观题,如果真能达成这个目标,又是人工智能一个里程碑。
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机器人分别展示了踢足球、打乒乓等方面的运动能力。但是很明显,它们还无法与人类选手相提并论,很大程度上因为判断对手或队友的比赛意图是一大瓶颈。不过,在RoboCup等机器人足球赛中,机器人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该赛事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足球队在2050年能击败人类世界冠军球队。
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理想目标是,把已实现的各单项能力继续提高并集成起来,最终完成一个既能听说读写,又会思考和行动的人工智能实体。近来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已让这个目标可以期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学者马克·戴森罗克说:“如果人工智能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我们或许在未来10到20年里就能看到电影《钢铁侠》中那个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
未来可以畅想的
如果说上面这些目标还属于有实现前景的科学范畴,还有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则似乎已进入了引人畅想的哲学领域。
中国东南大学的科技哲学教授吕乃基在点评此次人机大战时认为,人工智能进化之路与人类不同,即摆脱了系统与环境的羁绊,不像人类大脑中的“智”往往为身体所处世界中的“情”所累,如李世石可能受“为人类的荣誉而战”等舆论影响。
“常有这样的议论,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没有情感,只是机器而已;殊不知,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而非‘情’;或许正因为此,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为情(包括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之争)所累的人的智能,”吕乃基说。如此说来,人工智能倒像是在迈向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说的“太上忘情”的境界。
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认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不断加速,聪明的机器会设计更聪明的机器,这种自我强化最终会导致人工智能达到一个奇点,成为远远超出人类智能水平的一种存在。美国天普大学的计算机专家王培对此表示,如果真有电脑能走到那一步,“在我看已经不是‘人工智能’,而应该被称为‘人工神灵’了”。
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会不会像科幻电影中的“天网”那样反过来对人类形成威胁?虽然有一派观点如王培认为现在忧心于防范这种情况没有意义,但也有霍金等不少人表示,要警惕人工智能。
塞尔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这方面情况:“所有的自动与半自动系统都需要这样的约束,现在人工智能研究界对人工智能安全的研究很活跃。”
新闻观察>>
人类智慧守护者再度面临“破壁”
李世石输了。在举世瞩目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过去十年中世界冠军头衔最多的人类围棋手李世石的五番棋大战中,李世石输掉了第一盘。这个结果震惊世界,借用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情节来形容,这是又一个人类智慧守护者面临被“破壁”的危险。
在《三体》中,一些智力超群的人被选出保护人类,称为“面壁者”,同时还有专门研究如何破解他们的“破壁人”。现实中,人类也一直自认为有特殊的智慧,但近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在诸多领域节节后退。比如在向来被认为是智力“试金石”的棋类比赛中,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标志着人类在国际象棋中被“破壁”。
电脑能够战胜人脑,与其不受情绪影响的计算风格有关。“阿尔法围棋”因战胜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而成名,对于与“阿尔法围棋”下棋的感受,樊麾曾这样描述:“我在采访时把它形容为一堵墙,这个墙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它不动,你对它施展的任何压力它都会反弹给你,你对它施加的所有力量,你对它所有的辱骂也好,对它所有的微笑也好,最后全反馈到你自己身上,这是我对‘阿尔法围棋’的感觉。”由此看来,与之对战的人类棋手还真有些像“面壁者”。
在“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的首盘比赛中,棋界专家认为李世石一度占据优势,但后来因求稳心态走出几步保守棋,最终被翻盘。电脑显然没有心态起伏,在第一盘获胜后也不会因此骄傲轻敌;但首轮失利可能会给李世石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他后面几盘的发挥。可以说,在围棋这项公认最难的棋类运动中,人类智慧守护者也出现了将要被“破壁”的迹象。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人工智能擅长的是初始条件固定、规则边界清晰的领域,下棋就是典型例子。对于更为复杂和需要模糊识别的领域,比如辨别人脸和判断情绪,电脑与人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毫不夸张地说,一名稍微聪明点儿的人综合各种线索判断同伴情绪的能力,现在都还是横亘在人工智能面前的高墙。
《三体》作者刘慈欣应新华社记者之邀点评此次人机大战时说:“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只是一种可能,有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但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技术障碍,这些障碍并不是一定能够被突破。”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