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来你在奥运会女子赛场上,看到“男选手”参加比赛不用奇怪,女选手们或许也会要求更私密的赛场更衣室,因为她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一个还没完成手术的变性人。
这一切甚至有可能提前至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发生。
1月25日,英国《卫报》报道称,国际奥委会内部已达成共识,将放低变性运动员的参赛门槛,以往要求的变性手术不再成为必要条件。
变性人奥运会上并不神秘
在世界体坛甚至是奥运会上,变性人并不是一个神秘的话题。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得女子百米冠军的波兰人斯坦尼斯洛娃·瓦洛斯维奇就是双性人。
1964年,变性人成了东京奥运会的焦点话题。英国作家杰弗·蒂鲍尔斯把它喻为“奥林匹克性别纷争日”。
这届奥运会上,波兰队的埃瓦·克洛布克瓦斯嘉外形粗犷、甚至长有胡须。这样一个外表酷似男选手的运动员也帮助波兰队拿下了女子100米铜牌和4×100米金牌。而也有媒体报道称,前苏联队拥有23项世界纪录的塔玛拉和普莱斯姐妹其实是“男性”,赛场上关于性别悬疑的争吵和骂战持续不断。
国际奥委会也终于决定从1968年奥运会开始对女性运动员进行性别检查。如今的规定则始于2004年——要求所有变性运动员必须完成变性手术,并且需要经过至少两年以上的荷尔蒙注射治疗才有资格以变性后的性别参加奥运会。
然而,这些并没有平息赛场上关于变性人的争议。2009年,南非田径选手塞门亚经国际田联检测显示,她其实是双性人。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塞门亚夺得800米亚军,而去年年底,她与青梅竹马的女友维奥莱特·拉瑟博亚步入婚姻殿堂。活脱脱的“安能辨我是雌雄”。
为人权放低变性人门槛?
2004年实行的变性运动员参赛规定至今还会引发争议,但国际奥委会决定继续放低门槛:变性手术不再作为必要条件,此外,只需要接受一年以上的荷尔蒙注射治疗就可以走上奥运赛场。
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理查博士接受《卫报》采访时谈到国际奥委会此举是在适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和法律都在接受变性人的同时,奥林匹克大家庭不应当继续保有陈旧的观念。白话“翻译”一下,也就是说变性人也有人权,因此参加奥运会的门槛可以放低。
参与政策修改、也是变性人的女医生哈珀表示,“这项新规定弥补了旧规定的不足之处,而1年的时间限制对我们这族群的人而言是刚好的”。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份,国际奥委会已经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对过去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
女性变性者不再受限
不过在体育圈里谈变性人色变一直没有改变。这很大程度缘于运动员、教练甚至观众都认为变性人特别是一个男性变性人参加女子项目比赛会拥有巨大的生理优势。
当年韩国女足的前锋朴恩善就被怀疑是双性人,她本人也拒绝性别检查。为此,韩国女足联赛的5支球队选择罢赛,这些球队的教练和队员都要求朴恩善做DNA测试。不过朴恩善所在的球队和韩国体育官员则认为这是一种侮辱,违反了人权,因为其15岁时的检测报告显示,朴恩善荷尔蒙水平数倍于普通女性。
现在国际奥委会的新政策更加开放。“现在政策的改变意味着由女性转为男性的运动员想要参加男子比赛项目几乎是‘无限制的’,由男性转为女性的变性运动员想要参加女子项目比赛,也只需要证明她的睾丸激素水平一直低于临界点至少一年就可以。”
变性人参赛争议仍难平息
目前国际奥委会到底何时正式通过这个决定尚无定论,但《卫报》认为很可能在今年夏天的里约奥运会前正式施行。
美国首位获选入铁人三项国家队的变性男运动员莫西尔在得知这项消息后,也高兴地分享新闻,“当这项规定正式通过后,奥运应该变得对变性运动员更为友善了”。
不过争议依旧存在。有人认为这样的规定会让一些一味看重奥运金牌的国家在医学领域钻空子,毕竟奥运会金牌的价值会让一些人铤而走险。
尽管有科学依据,接受激素治疗一年,基本上生理机能水平已经和原先自身的性别激素完全相反,身体各项机能都已经和异性相似,但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与关注度的奥运赛事,这项决定的即将出台引发的争议恐怕远多于当初要求变性运动员必须完成变性手术。
而少数英国的运动生理专家则存在疑问,他们认为激素治疗无法彻底改变原本的肌肉力量,还是存在不公平的隐患。(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