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7日报道,11月15日,曾代表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前田径运动员、西安体育学院教授郭洁在西安去世,享年103岁。
 这位被誉为“奥运活化石”的老人一生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他的百年经历也称得上“传奇”二字。
 他曾在柏林奥运会上铩羽而归,认识到了旧中国体育的贫瘠,后又投身体育教育,目睹了新中国在体育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同样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体育人才。这位百岁老人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坐标。
 “流亡”选手打破全国纪录
 1912年1月16日,郭洁出生在时局动荡的大连。自由在田间撒野奔跑的他,中学就读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学校,也开始真正接触了现代体育课。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标枪、铁饼、铅球,我很快就上手,还逐渐着迷。”郭洁生前在接受《三秦都市报》采访时说,自己十多岁就长到了1.81米,这在当时也算得上体格不错的大高个,加上体育在东北地区很流行,自己也会按照老师给的体育书籍锻炼。
 中学毕业的时候,作为一名体育发烧友,郭洁认识了刘长春,并得知其获得张学良的资助,单刀赴会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从那刻起,奥运会也让他魂牵梦绕,“我知道如果依旧困在这里,我的体育梦是永远没有办法实现的。”
 郭洁和不少东北大学的师生一起躲过了日本人设置的重重关卡,去了北京。
 1936年春天,蒋介石为了彰显当时中国的能力,决定组成体育代表队前往德国参加柏林奥运会,而田径项目的奥运选拔恰恰就在清华大学举行,由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马约翰主持。
 参加田径比赛的选拔者来自各行各业,作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的刘长春也再次参赛。“我是新去的,挺紧张,而且我是从东北流亡来的,心里没有底啊。”郭洁曾在接受《体坛周报》采访时表示。
 即便这样,郭洁一出手就在铁饼选拔赛上,扔出了42米,破了全国纪录,从而获得了柏林奥运会的入场券。
 只有两个小时的奥运之旅
 相比四年前刘长春一人参赛,郭洁很清楚民国政府这次出资参赛的原委,“就是想告诉别人,其实我们内部并没有战乱,我们没有民不聊生,我们是经济繁荣的,所以我们的队伍是浩荡的,队员是体面的。”
 不过受限经费,每个运动员只发了一件西装上衣,蓝色西装左胸口上绣着五环标志,上面是英文“CHINA”,下面是“中华”两个字。
 “换上西装真正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来参加比赛,而是要在世界的面前展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我的民族自豪感,从那一刻涌现上来。”不过郭洁和同伴们的奥运之旅并不成功。
 “也就两个小时,算是我和我的同伴们真正的奥运时间。”郭洁和队友冷培根、陈宝球一起止步预赛,“预赛及格线是44米,而我在国内最好的成绩不过是43米。”所以,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郭洁和队友刘长春、黄英杰(110米栏)、贾连仁(800米、1500米)、吴必显(跳高)都在预赛中结束了这次奥运之旅。
 72年后完成奥运圣火传递
 柏林奥运会短短两小时的比赛给郭洁留下了很多思考。
 “我们为什么即便是国内最好的成绩在奥运会上连资格赛都过不去?我们练得不辛苦不认真吗?其实是我们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太低。”郭洁接受《体坛周报》采访时回忆道。
 回国后,郭洁决定前往日本留学,凭借日语底子和奥运参赛经历,他顺利被青林大学录取,学习体育理论。两年后,郭洁又被日本帝国大学经济系录取,但除了学习经济知识,酷爱体育理论的他也在平时继续丰富自己的体育运动理论。
 结束日本的学习后,郭洁返回祖国投身体育教育,“也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和学到的理论,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1954年,他开始在西安体育学院任教。除了教课,郭洁也带队员训练,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田径运动力学》、《田径力学分析》等工具教材。
 郭洁的学生、西安体院退休教师许崇高在接受《三秦都市报》采访时说,郭洁的教学称得上“严谨、不浮夸,身体力行”。“他60多岁的时候还给学生们做示范,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之外,郭老师当年还在西安体院鼓励年轻人多学外语,为此他专门抽时间给许多人教日语。”
 2008年,在郭洁参加奥运会72年之后,这位外界称之为“奥运活化石”的老人也成为奥运火炬西安传递的179号火炬手。在举着祥云火炬完成圣火传递后,郭洁说:“一切就像是在做梦,但我曾经的奥运梦也终于圆满了。”
 坚持每天跑步半小时
 郭洁78岁才选择从西安体育学院退休,退休后他还在家研究一些体育理论和养生之道。
 据陕西新闻网报道,只要身体还能跑,郭洁每天早上都会坚持跑步,35年来从未间断。据西安体院党委书记吴长龄介绍:“郭老每天都会坚持跑步或者步行半个小时以上,记得郭老受邀去澳门讲养生秘诀时,住的酒店在27层,大家坐电梯上下楼,郭老自己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
 谈及自己的养生秘诀,郭老曾总结了“一少、二多、三保证、四不要”的养生方法。
 “一少”就是少吃高能营养素、油和碳水化合物;“二多”就是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和多运动;“三保证”就是保证每天的运动营养收支平衡、保证蔬菜水果主食平衡、保证吃多少消化多少的营养平衡;“四不要”就是不要长坐久坐、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不要生闷气。(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