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白城讯 “道路者,文明之母、财富之脉。”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交通的强力支撑。交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交通运输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既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有着“三省通衢”之称的白城,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构建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格局,按照东开、西延、北通、南连的基本思路,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组织实施交通运输大通道项目,初步构架起“铁—公—机”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通了一条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快车道”,融入长吉图经济圈,走向京、津、冀经济带——200万鹤乡儿女在瀚海大地上,用心智和汗水悄然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连通四方的巨网:
这张网,汇聚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通村公路;
这张网,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改变着鹤乡的山乡、水泊,使崎岖变坦途;
这张网,正以惊人的速度传递着外来的信息、百姓的需求,使致富路越铺越宽……
由过去铁路为主的交通 向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转型
完善的交通网络,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是经济社会腾飞的坚实跑道。白城,对此感受更深,体会尤切。
白城市地理区位优越,她坐拥松辽科尔沁,臂揽嫩江、洮儿河,襟带大小兴安岭,怀抱向海、莫莫格,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和周边二三百里内一个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入关的必经之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第四条欧亚大陆桥、 “中蒙大通道” 、“长吉图”规划对外交通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可以说,白城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交通的发展和变革,交通如同白城的脊梁与命脉。
然而,依靠交通发展起来的白城,昔日其交通优势仅为铁路。同时,由于处地偏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那时的交通基本上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公路密度偏小、技术等级低,整体交通比较落后。而随着以铁路为主导的交通向以航空、港口、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转型,仅仅依托铁路和现有的公路来推进白城大发展已不切实际。多年来,整体交通的落后,就像一根绳索,套住了白城发展的脖子,绊住了白城发展的步伐。
叹交通、怨交通,这是白城人的共同记忆;思交通、盼交通,这是鹤乡人的共同心愿。基础奠定实力,差距蕴藏潜力,机遇激发动力。百姓的期盼,党政的关切,终于转化成了一种党委政府的意志和全市人民的行动。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把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主力军,牢牢坚持一个重大决策不动摇:三省通衢,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加快推进全市交通建设,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的发展所需、使命所在……一场轰轰烈烈、震撼塞上草原之城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在瀚海大地拉开了序幕。
看铁路——国家铁路发展战略的每一次跨越,白城从不缺席。在中国铁路交通版图上,白城拥有着很多耀眼的头衔:吉林西部最大铁路编组站、东北路网“十字”中心……近年来,投资190亿元、设计时速160公里的长白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开工;白阿铁路扩能改造全线征地,镇西站改造工程开工;新开河铁路桥建成通车;平齐、通让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白城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不可替代。
说公路——昔日,车行瀚海路漫漫;今朝,一日千里并非难。纵横交错,历经多年建设完成公路总里程2871.6公里,全市公路网通车总里程达1014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里程38.14公里。五年来,共建高速公路219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649.65公里,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52.1公里……一条条致富路、发展路,铺就了鹤乡百姓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望苍穹——内陆城市想要开放,必须向天空要资源。白城长安机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二五”建设项目,是兼商务、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内支线机场。不仅填补了白城市无民用航空机场的空白,也完善了白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截至目前,航站区航站楼、航管楼、中心变电站、锅炉房、行政、特种车库、货运用房、消防救援工程等主体工程已完成;飞行区的跑道、联络道、巡场道、停机坪、空管、气象、导航、围界等项工程已完成,累计完成工程投资47330万元。航站楼贵宾区装饰装修、航油工程工艺安装、航站区绿化工程正在进行施工,监理、施工单位整理完善内业资料,做工程验收准备,争取年底前试航。
内陆港综合物流产业园区
将成为全国杂粮农产品物流中心
曾经的白城地图上,几条干线公路清晰可见,而现在白城交通反映在地图上,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纵横交错,高速路、一级路、二级路融会贯通,条条大道犹如一张密实的蛛网,盘亘在鹤乡大地上,白城交通及区位优势令人一目了然。“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必须坚持交通建设优先,形成新的竞争力。”这已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用得好,将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构成发展的战略支点。
白城对周边省份开放,没有高速公路不行;对国内全面开放,没有高铁不行;而对世界实现全方位开放,没有航空不行。
枢纽之变,重在求“升”。如何在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中抢占一个新高地?白城用建设内陆港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破题”:这是白城对外开放的平台,是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更是白城崛起鹤乡振兴富民强市的战略突破口和核心增长区,建成后将使白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内陆港之一,吉林省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杂粮农产品物流中心。
从建设通道,到打造枢纽;从过境效应,到集聚发散。白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近年大跨步前进。正在争分夺秒建设的白城长安机场、长白高铁、嫩丹高速……白城立体交通网络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登高望远,吉林西部最大铁路编组站——白城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铁轨,编织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钢铁大网。整体犹如一把梳子状的超大型编组设施,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在这里汇聚,又通过钢轨传送带,分发到全国各地。哪里是交通枢纽,哪里就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随着高速枢纽的逐步建成,白城与周边的县(市、区)基本形成了1小时生活、经济圈;与相邻地级城市形成了2小时生活、经济圈,与周边省会城市形成了4小时生活、经济圈……白城跃入了全省“4小时经济圈”,从此步入“高速时代”。
通畅的公路网络促进了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个城市成长的速度,靠的是交通。白城市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引入到城市融资、建设和管理中来,坚持一手抓老城区的改造,一手抓新城区的开发,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城市化进程,2012年金辉公铁立交桥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通车的目标;2013年,启动了白城生态新区鹤鸣湖桥项目,当年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完成了桥梁上方装饰及亮化设计工作,顺利交工;配合生态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市区长庆街、丽江路公铁立交桥项目……
“候车再也不要顶着烈日或淋着雨水,每一处公交站点都有一个候车亭遮风挡雨。”这是白城人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近几年来,白城实施公交便民工程,目前已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16台,新建公交候车亭124个、公交站牌167个、停车场5800平方米;延伸公交线路10条共38公里,新增公交线路3条共40公里。
近年来,白城市还启动了镇村客运网络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开发镇村客运班线,采取公交化运营模式,统一服务标准,先后新开发镇村客运班线8条,镇村客运网络提升工程。目前,白城市共有客运班线352条,农村客运班线共246条,镇村客运班线56条。
乡村公路缩短了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使生产资料的购进和农产品的运出更为快捷。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生产理念、模式的变革。洮南胡力吐乡,地处偏远半山区,交通不便,以往曾是贫困乡。近年来,随着一条长约8公里的通乡公路的开通,当地村民依靠林木资源和绿豆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依靠便捷的交通运输,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仅600元,2014年全乡实现人均纯收入8741元。
通畅、便捷的公路网络,使白城便利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显现出来,加速了农民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以前鲜活的农产品由于运输缓慢,卖不起价。现在公路上车流如织,一车车农副产品运往外地市场,有的还经由高速发往全国知名的大中城市。在白城,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交通的便捷、畅通,依路搞产业、沿路搞商贸、借路搞运输的场面在全县农村随处可见,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特色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蓬勃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白城,这颗科尔沁草原上的明珠,正乘此东风,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草原丝路,让瀚海明珠由此走向崛起振兴。
山河为证,肩负着白城腾飞梦想和希冀的交通建设,创造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大跨越。
(记者 曲满江 翟向东/报道 李晓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