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为搜集掌握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重要的核心机密,对我国公民的渗透策反呈现了一些新手段。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网络上通过论坛、求职网站和社交平台等,将IP地址虚设到我国重点单位附近,以虚设的单位或个人身份主动寻找有国防军工单位背景的人员,以拉拢感情、利益诱惑等手段套取国防机密;或者发布虚假的岗位信息,预留QQ和微信等联络方式,等待我国公民主动联系,建立所谓的聘用关系,从一开始搜集公开信息,逐步发展到搜集重点单位内部资料,从而达到窃密的目的。
境外间谍利用网络 策反军工单位人员
近期,针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围绕我国国防军工领域实施情报窃密活动,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展开了代号为“扫雷”的专项行动,一举抓获了4名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这4个人都从业于同一家国防军工单位,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却分别被境外的间谍情报机关发展利用。
2014年10月,该国防军工单位热表车间的90后青年文某像往常一样玩手机QQ, 在“附近的人”一栏中弹出一名网友H,资料显示“附近单位职工需要兼职的请联系我”。在文某表明自己是国防军工单位员工的身份后,H自称是境外某报社的记者, 希望文某能够提供工作中接触到的内部资料,并承诺每月支付3200元的报酬。在利益的驱使下,文某先后多次向H提供了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月产量、使用的特殊材料等涉密信息。
同样是90后的王某在该国防单位技术部门任职,父母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因对现实工资待遇不满,王某在网上寻求兼职时认识了H,H的QQ签名为“兼职赚外快,待遇优,非直销,诚信至上”。王某被兼职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冲昏了头脑,认为提供的单位动态信息只要不属于涉密信息,就可以打打擦边球,于是频频给对方提供军品涉及定型情况、样品编号、试验节点、出现故障情况等信息。
2014年,参加工作近十年的吴某有了离职的想法,他在某招聘网站上投放了简历,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工作履历一栏中表明有某国防军工单位的工作经历。不久,吴某收到某猎头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要求其提供工作证明以便求职。吴某将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印有自己照片、所在部门、姓名的工作证件扫描后发送至对方邮箱。很快,对方通知吴某被聘用,工作内容就是提供该国防军工单位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年薪高达50万至120万。面对如此丰厚的报酬,吴某动了心,但结合曾在单位接受的保密教育及自身认识,意识到对方可能是境外间谍人员,吴某摇摆不定的态度也使其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发展的重点目标,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利用被策反人员
发展新关系 搜集情报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还指使被策反人员提供可利用人员的联系方式,物色新的被策反人员,以此扩大关系网,拓宽信息渠道。
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策反的人员涵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目前80后、90后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由于涉世不深、防范意识薄弱等因素,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策反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3年初,在四川国防军工单位技术部门供职的李某接到亲戚的电话,称境外朋友S想了解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有着保密意识的李某婉言拒绝了,但在亲戚的多次劝说下,李某还是与S建立了联系。S以公司做市场调查准备进军航空航天领域为由,要求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搜集航天航空方面的期刊、 杂志、论文等资料。由于单位内部资料管理较严,李某多次借阅资料未果,没能如期完成S交代的任务。为顾及情面,李某向S推荐了在某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的同学成某,导致成某被策反,李某也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帮凶。(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