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足球改革发展会议在总局落幕。据记者了解,上午与会者分组讨论了最新出炉的《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下午,中国足协召开执委会议,会议的主题也围绕学习与讨论《方案》展开。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各地足协要参照中国足协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改革,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但是,脱钩不是脱离更不是“一脱了之”,各地体育部门对足球的改革发展还有服务和监管的职责,尤其在赛事安保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作为《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毓毅就足协改革启动后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脱钩”不是彻底不管
随着《方案》在17日公布,蔡振华在18日的会议上说,作为地方足协主管单位,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不仅要确保地方足协顺利脱钩,还要让他们能够“轻装快跑”,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就在《方案》发布后,就有足球相关从业人员表达了担忧,其中较为普遍的声音认为未来足协一旦真正去行政化,足协将变成一个纯社团组织,执行力是否会因此下降?
对此,蔡振华表示脱钩不是脱离,不是彻底不管,地方足协在业务开展等方面要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管。改革后的中国足球不能成为体育行业“遗忘的角落和政策的孤岛”。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对足协不能“一脱了之”。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足协的政策和业务指导。要规范政府购买足协公共服务的政策和程序;支持足协开展正常业务活动,协调各级行政部门支持配合足协开展各项活动,尤其在活动审批、赛事安保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对于地方足协的权利,蔡振华也给予了阐述,“体育部门要充分尊重地方足协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和国际专业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积极配合和支持地方足协领导机构的优化,加强对地方足协党的领导。此外,全运会、青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足球项目的组队参赛任务交由足协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蔡振华在会议上强调了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足协的监管责任,“脱钩后,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对承担体育改革‘试验田’和‘突破口’的足球,还要予以特别的重视,做好业务指导和监管的同时,进行引导和服务。”
最后,蔡振华对各地体育行政部门提出要适应脱钩后的新形势,配合民政、财政等部门加强登记审查、业务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要加强对足协党委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主席选举并非是海选
事实上,《方案》出台后,其中“足协主席是谁”较为引人关注。在蔡振华看来,足协改革中体制机制比主席人选更重要。蔡振华表示,未来中国足协主席将由中国足协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参加中国足协主席选举的条件由章程规定。
随后蔡振华具体阐述道:第一,足协领导成员包括主席都要按照程序产生,按照章程第38条规定,由会员或执委会成员提名,经执委会向会员大会提交,由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愿报名和海选产生;
第二,中国足协的改革是体制机制的改变,好的体制机制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人或者领导职务问题;
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足协主席的产生情况都不一样,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第四,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只要是对于事业发展有利的,我都支持,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足球事业发展服务。
之前,蔡振华曾公开表达过愿意放弃行政级别竞选足协新主席的想法,如今足协启动改革,他又是如何打算?蔡振华说:“我知道大家会很关注这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次改革我认为体制机制的改革更为重要,当然人也是重要的,但以目前中国足球的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咱们应该更关注体制机制的改变。”
蔡振华透露,今年年底召开的中国足协年度代表大会将改选中国足协领导层,优化领导机构。
足协未来有200人也不多
《方案》的公布,对中国足协来说相当于“重新上路”,这趟新征程中,李毓毅认为有三座需要攀爬的险峰:路怎么走?人怎么办?钱从哪来?就这三大难题,李毓毅逐一进行了解读。
首先是路线问题,李毓毅表示,《方案》提供了这方面的导向,但中国足协实际操作时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温吞水,态度要坚定坚决,思想解放,积极稳妥地按照足球发展的规律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人员问题,足协改革后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在编在岗人员,可根据个人意愿一次性选择去留。
在李毓毅看来,未来足协在人员组成上不光要挽留人才,同时还要发掘人才,“我们把应该留下的人留下,同时也要把全国、全世界的优秀足球人才带进来。”按照李毓毅的设想,未来足协就算增加到200人也不算多。
最后谈到财政问题,李毓毅说:“政府的资源是要的,更重要的是足协利用足球的平台把各方面的资源都整合好,创造更大的效益,足协资金主要从市场来,对于发展足球来说,如果离开市场的主体,钱总是不够用的。”
(据《东方早报》)